盐改首年效果超预期 行业新格局雏形初现
发布日期:2017-12-29 来源:中国工业报
点击数:15896
作为盐业体制改革的开局之年,2017年承载了一个行业励志革新的厚重感。这一年,盐业市场的整体走向牵动着市场的神经。
对于消费者而言,2017年盐业的整体感觉似乎波澜不惊:盐改并没有导致价格疯涨,食盐整体价格稳中有降,品种更加丰富。进一步延伸来看,政企分开、行业企业活力增强、食盐供应充足,产销利益逐步平衡……一年下来,关于盐业改革效果的这些描述,看似平淡,却饱含了盐业领域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的辛勤付出。
“盐业改革效果优于预期,总体上看,盐业市场秩序稳定,运行平稳,守住了食盐质量、供应两个底线。”发改委体改司巡视员王强一语中的。
利益调整 行业开新局
任何改革都涉及到利益结构的调整。盐业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便是盐业相关主体利益格局的一次调整。
盐业体制改革是在专营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在此框架内允许定点生产厂直接进市场,允许生产流通企业跨区域销售,食盐价格放开,这些措施对食盐生产企业是利好,对批发企业是挑战。
与此同时,这为加强盐业产销合作、做优做强盐业带来新的机遇。盐业体制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鼓励企业自主经营、产销一体,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不断做优做强,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动力。应该说,改革前是批发企业利大,生产企业利小。改革后批发企业仍有一些优势,如市场客户关系熟、有仓储等。实行产销合作,打造利益共同体,实现双赢,可以促进盐业健康平稳发展,做优做强盐业,这方面大有文章可做。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司长高延敏表示,盐业体制改革主要内容是四改革、四完善、四加强,食盐的质量安全和供应安全仍是第一要务。据其透露,近期以来,工信部消费品司一直在积极落实消费品工业领域“中国制造2025”相关工作。在消费品工业领域开展“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工作,组织实施强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绿色制造工程。这几大工程的实施对于盐行业的发展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高延敏同时指出,在盐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加快实施“三品”战略也是重要的一项。目前,消费品工业司一直致力于推进“三品”战略实施,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试点,开展国际对标和品质对比活动,编制发布《升级和创新消费品指南》,为消费品工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新形势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成为盐业改革的内在要求,盐业改革为食盐生产企业的经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利好之下,盐行业也应该以此为契机,不断丰富产品品种品类,以工匠精神提升产品品质,打造知名品牌,加快行业转型升级步伐。具体而言,盐业生产企业需要有自己的品牌,在提品质、增品种、创品牌等方面下功夫,加大研发投入和力度,丰富和细化食盐品种,主动对标国际先进质量标准,推广应用智能制造生产方式,增强盐业企业竞争力。
伴随盐业改革而来的,则是盐业发展的变局。
盐业改革虽然一定程度上开辟了新的局面,但并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新的发展格局尚需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形成。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何烨表示,中国还不是世界盐业强国,盐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大而不强,集而不中,结构性问题还很突出,产品、市场、诚信、文化诸多方面还不尽人意。面对新的局面,盐业行业要着力适应新的食盐专营政策和食盐市场监管体系,加快构建新的食盐市场经营格局;着力加强盐业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全国食盐电子防伪追溯平台作用,努力打造信用盐业、品质盐业、优秀盐业;着力缓解市场倒逼机制带来的一系列压力,支持引导部分盐业企业走出困境,转型发展。
八仙过海 盐企显神通
盐业改革为盐业企业打开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盐业企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市场总体平稳的格局下,演绎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盐业改革为盐业发展带来的变局正在逐步显现。中国盐业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李耀强认为,盐业改革使盐业企业生存基础发生了变化,盐业生态已经发生重大变化,行业重组整合将不可避免,寡头竞争局面将成为必然选择,少数“大而全”企业+众多“小而专”企业将成为行业新格局。
李耀强表示,盐改实施以来,多头竞争取代专营,具备资质的170家盐业企业得以打破地域限制,实现跨区域销售食盐。就全国范围而言,许多省市盐业公司和食盐定点企业开始布局全国,在各省进行备案注册,在多个省份设立销售分公司和加工基地。
事实表明,盐业改革为生产企业提供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各企业销售热情高涨。2017年初以来,市场竞争使得各生产企业生存现状呈现两极分化趋势,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能力逐步显现。规模、技术、管理、成本等因素占优的企业,迅速崛起,销量持续攀升;反之,各方面较弱的企业在本轮竞争中颓势明显,部分企业出现亏损。
盐业改革有效激发了各盐业企业启动内部体制机制变革的内在驱动力。不少省市已开始模式重构,减员增效、考核分配等为内容的改革全面铺开。据李耀强介绍,中国盐业总公司2017年积极开展三项制度改革,调整薪酬激励政策,实施员工薪酬与个人考核结果紧密挂钩,并压减后勤管理人员充实到一线。
不仅仅是中国盐业总公司,各地盐业企业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也纷纷积极推进自身改革。以重盐集团为例,重盐集团重新确定了自己的战略定位,以成为以盐为根基的供应链组织者为愿景,重塑商业发展模式,强调品牌驱动与供应链领导力两个要素,一方面,实施盐产品系列化、品牌化,实现从盐专营模式向品牌驱动模式转变,另一方面,聚焦客户,拓展主流渠道,推进营销专业化,建立集中仓储物流体系,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构建和谐商业生态。
四川久大盐业集团董事长傅刚义坦言,盐业体制改革打破了食盐专营经营模式,也意味着新型食盐市场经营模式需要重新建立。在这个过程中,食盐生产企业需要积累市场经验,食盐批发企业需要转型发展,食盐监管机构需要转换角色。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原盐产能达到11125万吨,原盐消费量9642万吨,其中食盐消费量882万吨,占消费量的9%。显然,化解盐产能过剩需要一个淘汰优化、转型升级的过程。
盐改过渡时期,食盐面临低价恶性竞争的风险,行业发展成熟还需一个过程。从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合作与竞争的理念还不深入,契约精神和商业伦理也未形成,极易形成“此消彼长”的竞争思维。由此极易产生的问题是,竞争手段大部分较为单一,传统的大规模、低附加值的生产经营模式容易造成市场上同质化产品泛滥,行业集中度有待提高。傅刚义认为,为解决以上问题,应强化盐行业合作,共建健康发展环境,共享盐改商机;围绕三品战略,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技术和服务水平;构建以盐企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多方参与行业合作联盟;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避免行业陷入过度竞争、恶性竞争的泥潭。
此外,盐业改革也进一步催生了盐产业链垂直电商平台,促使业界开始考虑升级盐业产业生态圈,通过融合创新实现全产业链整合与共赢。据悉,重盐集团推进“互联网+盐业”的发展模式,着力打造“重盐云商”平台。该平台定位为“生活必需品供应链增值专家”,自上线以来,已累积发展客户9967个,上线盐及非盐商品541个,交易金额突破1.2亿元。
诚信为要 监管不可缺
毫无疑问,建立以诚信为核心的盐业监管体系,形成法律约束、行政监督、行业规范、社会诚信约束与企业诚信自律有机结合的监管格局是盐业体制改革中一项重要任务。
据王强介绍,关于涉盐法规问题,盐业改革后《食盐专营办法》、《盐业管理条例》都要修改。地方涉盐法规也要修改,《食盐专营办法》近期即可公布,《盐业管理条例》将被取消,相关内容并入《食盐专营办法》。关于行政监督,工信部作为盐业主管部门,食品药品局作为执法部门,共同构成行政监督。行业规范是指由协会等牵头制定的一些行规行约、标准体系等。企业诚信自律则是盐业企业共同签署的信用盐业自律公约。
盐业改革使得信用体系建设被提上重要日程。王强希望中盐协会、国富泰公司、各食盐企业做好信用信息归集上传工作,建立和完善会员企业信用档案,建立信用激励和失信惩罚机制,在平台上及时公布红黑名单,关注名单并及时更新信用信息内容,做到信用信息常态化、动态化、制度化。
盐业改革过程中,部分企业的违规经营更加凸显了盐业监管的重要性。从目前情况看,部分企业不规范经营,甚至委托一些没有资质的企业借配送为名,行批发倒卖食盐之事。有的地方利用行政手段搞区域封锁、盲目降价、恶性竞争等。王强表示,这些问题需要相关方面高度重视,如果存在这些问题,要立即纠正,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有关文件规定,规范经营行为。